建系元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专栏 > 知名校友 > 建系元勋 > 正文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导创建吉林大学物理系

时间:2016-06-17 00:00:00 点击: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首任院长,1952年领导创建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后来成为我国研制核武器技术总负责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1941年朱光亚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

  1942-1945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52年4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战场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团翻译;

  1952年12月回国,领导创建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室主任、代系主任;

  1955年5月,朱光亚调回北京,领导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培养核物理专业人才;

  1957年至1959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四〇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959年7月起,朱光亚先后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

  1970年6月至1982年7月,朱光亚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副主任,同年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核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6年,朱光亚作为国务院高技术计划协调指导小组的成员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著名科学家,亲自参与组织和指导了专家论证工作以及《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起草;

  1991年10月,朱光亚率中国科学家小组赴美,与美国科学院国际安全与军备控制委员会(CISAC)进行双边学术交流;

  1994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党组书记;

  1996年5月,朱光亚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1999年1月,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同年9月9日,把4万余元稿费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同年9月18日,国家授予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2年5月,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对核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次空投原子弹和“两弹”结合试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地下核试验”以及“推动核电发展”等。

  朱光亚在吉林大学这3年时间里,吉林大学物理系从无到有,师资队伍发展到50多人,建成12个实验室,当时的物理系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朱光亚在吉林大学教过的学生有519人,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陈佳洱、宋家树、王世绩),教育部副部长1人,著名大学校级领导人6人,国家科学奖项获得者、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数百人。朱光亚先生无论对教育事业还是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